轉基因大米是否**?
核心提示
我國*近為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發放了**證書。它們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高抗鱗翅目害蟲轉基因水稻品系。
轉基因水稻對消費者、生態環境是否**?**證書發放要經過哪些環節?參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委員會部分委員、專家和農業部轉基因生物**管理辦公室負責人說法。
轉基因 概念:
轉基因大米是通過人為改變大米的基因使其擁有更好的性狀的一種稻子結出來的大米。一般如果不加以標記的話,是很難區別的。
轉基因大米 :
反對者說法:
對于這個事件,我也感到很嚴重,甚至可以說是十分擔憂。由于上次,亨氏米粉轉基因事件,我對BT蛋白轉基因有了一些興趣,并進行了文獻研究(結果發表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這個網絡平臺上)。我簡要說一下:
在生態環境方面,轉基因水稻會通過花粉將基因傳播給近親植物,這會令其它植物也出現轉基因水稻(如抗除草劑)的特征,擾亂生態平衡規律。如果抗除草劑的基因傳播到雜草,更會出現“超級雜草”,危害糧食生產。害蟲長年累月地接觸某種**,體內自然地會產生抗體,有可能變成不怕殺蟲劑的“超級害蟲”。
強勢的轉基因生物可能致使自然界原有的品種絕種,破壞生物多樣性。另外,轉基因改造過的生物可能會為其它生物如蝴蝶、瓢蟲等益蟲帶來危害。
轉基因水稻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至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批準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而轉基因污染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卻廣泛而深遠。2007年《國內消費者與海外市場,轉基因水稻面臨雙重壓力》報告顯示:中國米制品行業因為轉基因水稻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早產”而提前遭遇了海外市場的暗礁。從2006年9月起,中國米制品因為含有轉基因水稻成分而頻頻碰響歐盟及日本市場的警報。
根據歐盟食品與飼料快速警報系統的規則,各成員國對其所通報的產品都將采取撤架、召回或禁止入境的措施,由此給國內大米生產者帶來以下影響:
- 直接經濟損失
海外市場的監管部門啟動控制措施后,其*直接的影響就是相關產品的撤架、召回乃至銷毀。對于生產企業來說,這意味著正在銷售的產品由于上述措施而造成貨款無法回收,或者尚未開始銷售的產品遭遇客戶退貨的情況。
- 長遠經濟影響
由于轉基因問題所特有的不確定性,企業產品出現此類問題后所帶來的往往是海外客戶的喪失,即失去了海外的銷售渠道,繼而影響了企業的整個營銷體系。
- 額外監控成本
為了應對海外市場對于轉基因產品的重重壁壘,國內的企業在應付產品因轉基因問題而遭遇的種種問題之余,還要投入額外的成本對產品進行檢測、對原料供應商進行鑒別乃至對整條供應鏈進行監控。
轉基因水稻的非法種植
轉基因水稻在進行商業化生產之前必須先向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管理辦公室申請**證明書,接著按照《種子法》和《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的規定通過品種審定,然后才可以在市場上出售。農業部轉基因辦至今仍然沒有對任何轉基因水稻頒發**證明書。
2005年,綠色和平揭發國內尚未通過**測試的轉基因大米已經在湖北地區種植了至少兩年,且污染了湖北和其它省市的大米。
2007年,綠色和平揭露:轉基因水稻被非法冒充為常規雜交水稻在湖南省進行田間試驗并已申請品種審定,試圖獲取商業化種植資格。
綠色和平在湖北與湖南發現的這些轉基因污染案例表明,政府在轉基因生物**管理體制上仍有漏洞,綠色和平呼吁政府加強轉基因生物監管力度,謹慎對待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強制標識轉基因食品,以保障廣大消費者的權益。
打響保衛糧食主權的戰役
綠色和平面對跨國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請他們不要插手中國糧食。要求其實很簡單:這些國外生物技術公司如果要拿出沒有覬覦我國糧食主權的證據來,那就請向公眾明晰地公布他們的項目中涉及中國糧食問題的**細節,以及他們與中國科研機構、科學家和種子公司之間簽訂的相關協議內容吧。
綠色和平的行動再一次把許多人不愿直面的問題提到了臺面上來。在橫幅的背后,有綠色和平的再次懇請:中國政府立即凍結所有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審批,**調查、分析并評估國外轉基因**可能帶來的影響。 華中農大實驗室明確表態:
包括轉基因技術*發達的美國,世界其他國家均未批準主糧的轉基因種植。因此,中國此舉被許多人稱為“敢為天下先”。
十幾億人的口糧——這樣一個宏大的命題,國家的謹慎不會亞于任何個人。如果暫時按捺住情緒,倒應該問問,中國在已經基本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當下,為什么要選擇發展轉基因種植?
未來的糧食問題
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平均每個中國人一年要吃掉97公斤大米,每年中國要消費1.7億噸大米。目前,國內糧食基本能自給自足,而且*近5年水稻產量穩步增長。
但面對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可能的人口增長以及日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未來中國仍有可能面臨糧食問題,而種植轉基因水稻被視為一條有效的解決途徑。
中國對轉基因產品的研究*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但態度一直非常謹慎。到目前為止,只有抗蟲棉和轉基因木瓜被批準進行商品化生產。
盡管轉基因技術所帶來的潛在的長期影響尚不明確,但近年來用于轉基因生物研發的人力和財力投入都在不斷增加。2008年7月,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而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到2020年,我國要投入200億元支持該專項。十幾年來,數以千計的科學家付出青春和心血。
但在業內專家的眼里,轉基因并不是**的選擇,其他途徑如發展生態農業,已被證明是環境友好的、可提高產量的。
華中實驗室告訴記者,今年1月,由華中農業大學主持的863計劃“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培育”重點項目已獲立項,“相信會有更多高產、上等、高效的綠色超級水稻新品種問世”。
捍衛糧食主權
已有國內外專家分析,中國此次批準自主研發的水稻轉基因品種,將改變全球糧食貿易的勢力劃分。作為世界上*大的稻米生產國和消費國,如果大規模生產轉基因稻米和其他轉基因品種,中國很可能改變全球供應模式,并使限制轉基因食品的歐洲等地區、國家的貿易變得復雜化。有了中國的先例,其他國家可能也會紛紛效仿。
“我們要特別指出,如果我們不搞中國自己的轉基因水稻,就如同不搞自己的原子彈一樣,會真正受制于人。在中國,如果轉基因水稻品種被外國控制和壟斷,那才可能引起水稻種子價格上升,危及國家糧食**。”華中實驗室明確表態。
有質疑者認為,轉基因水稻的食品**性尚不明確,還涉及多項國外**,“給國家的糧食主權埋下了定時炸彈”。
薛達元就此反駁道:“目前國家批準的轉基因水稻都是國產的,不會影響國家**,但持謹慎態度是應該的,大家要有這根弦”。
未定的時間表
記者了解到,此次批準的“華恢1號”和“Bt汕優63”水稻品系的研發工作早在1995年就已經開始,并于1999年通過了農業部的成果鑒定,同年開始中間實驗,進入**證書申報程序。整個過程長達15年。
而離轉基因水稻要真正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種植,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農業部一位消息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只是發放了**證書,允許兩種轉基因水稻品系在湖北省內試驗種植,不許出省。條件成熟,才可以出省種植。
記者了解到,轉基因作物要經歷研發、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后獲頒生物**證書,此后還要經過部際聯席會議,并得到農業部的*終批準,通過種子品種審定。目前批準的,只是“轉基因水稻品系”,還未進行品種登記。
轉委會的兩位成員曾對媒體透露,該委員會已為抗蟲轉基因水稻發放了生物**證書,其商業化種植可在兩三年后開始。
華中實驗室告訴記者:“‘華恢1號’和‘Bt汕優63’品系**證書的簽發日期是2009年8月17日,有效期為5年,適用地為湖北。根據國家相關法規,轉基因水稻要進行商業化種植,還須依據《種子法》進行品種審定,還要取得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種子經營許可證。三項程序的審核和證書的發放是由國家法定機構按照法定程序獨立進行的。正常情況下,完成這一程序需要2~3年,或者更長。”
1月初,該項目主要研發人員、中科院院士張啟發在華中農業大學**就此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轉基因稻米*遲5年能上市民餐桌,并說自己就吃過轉基因稻米。
“與轉基因大豆、轉基因棉花不同,中國的主糧有多樣性,不只是稻米一類;主糧消費有文化性,受文化地理、飲食習慣、生活習俗等影響和制約。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后,仍會保持多種主糧并存、多種稻米并存的狀況。以為轉基因水稻會‘一統天下’、消費者別無選擇,其實是杞人憂天。”
記者手記:
跟嘴巴有關的問題
都不是小問題
無知者無畏,無知亦可以產生恐懼。
對于轉基因食品,人們的恐慌情緒一方面來自權威信息的缺乏,另一方面來自對未來監管機制的不信任。有消息稱,國內市場上的木瓜很可能是轉基因的。可有多少人能看到木瓜上的轉基因標簽呢?換句話說,如果貼上了轉基因標簽,消費者對商品能一目了然,然后“用腳投票”,由市場來決定,那么現有的質疑聲音肯定會減弱不少。
再說信息公開。到現在都不知道做決策的轉委會成員是誰,到底是誰在替老百姓決定未來的主糧,人們怎么可能安然接受呢?
跟嘴巴有關的問題,都不是小問題,“民以食為天”。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跟主糧有關的決策都不容爭論。投入的財力和人力那么多,也不意味著,非得迅速地商業化才能對納稅人有個交代。畢竟,轉基因水稻,在未來可能要成為十幾億人的口糧,不是一個人、一個實驗室或一個部門可以全權負責的小事。
***息并嚴格管理,謹慎才好
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