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投入2500億,上海12年環保之路
日期:2025-08-29 22:30
瀏覽次數:2660
摘要:
2002年12月,當上海宣告獲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之際,大部分人對世博園區選址何地并不清楚。
事實上,在上海世博會申辦之初,關于世博園區的選址問題曾幾經討論,進行了多方案的綜合比較,*終選址在上海城市中心的黃浦江兩岸區域,總用地面積約6.68 平方公里,其中控制區面積5.28 平方公里,協調區為1.40 平方公里。
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向《中國經濟周刊》回憶說:“當初,對于世博園區選址的確有過爭議,*終選定黃浦江兩岸的方案就是考慮到借助世博會機會,完成舊居住區和碼頭的拆除以及污染企業的關閉、搬遷,使之成為重要的景觀區和生態走廊,城市功能布局和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江南水網縱橫,上海近代發展的過程中,沿河沿江發展成為順理成章的模式,但水岸經濟發展同時也導致了蘇州河、黃浦江污染十分嚴重。據介紹,10年前的“世博片區”形成了住宅、碼頭、倉庫和一些污染企業等相互交錯的無序狀態。區域內共有272 家企事業單位,涉及鋼鐵、化工、發電、港口機械、造船等各個門類。
據《中國2010 年上海世博會規劃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介紹,2000 年在世博會5.28 平方公里的紅線區域范圍內,主要的工業污染源共有21 家,其中南市發電廠、上海浦鋼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廠、港口機械廠、上海溶劑廠和上海助劑廠等企業是排放量較大的污染源。
正是由于上海世博會的召開,這些原本污染嚴重的企業完成了華美的轉身。南市發電廠經改造后已經成為城市*佳實踐區的案例之一,并成為園區內大規模的區域能源中心。浦鋼集團已搬遷至寶山區羅涇鎮,成為符合環保標準的高起點、現代化精品鋼鐵基地。而江南造船廠已整體搬遷至以“海洋裝備島”為功能定位的崇明縣長興島,其原址成為上海世博會中國船舶館所在地。
每年GDP的3%投入環保
現如今,走在世博園中,流連忘返于絢爛多姿的各國場館,或許人們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上海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之一。不過,世博園區的污染“清空”僅僅是上海鐵腕治污的一樁象征性事件,10年以來,上海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堪稱巨大。
“在上海申辦、籌辦世博會期間,上海提出了4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總計投入達到了2500億元左右。”張全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透露:“在世博會申辦之前投入就大,當然申辦以后力度就更大了。應該說10多年來,上海環境保護力度一直非常大,差不多10年來環保投入一直保持著占同期GDP 3%的強度。”
事實上,4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就像是“***表”放在了上海市領導面前。2000年到2002年,**輪主要緩解河道污染、污水直排、生活垃圾污染等環境問題,加快綠化建設和重污染地區整治;**輪是從2003年到2005 年,重點提高了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能力,加快了城市綠化建設,完成了吳淞和桃浦工業區整治;第三輪從2006年到2008 年,推進了黑臭河道整治,煤煙型、揚塵和機動車污染控制,吳涇工業區整治等問題。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目前正在推進中的第四輪是從2009年到2011年,投資總金額高達820多億元,其中包括解決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問題,也涉及保證世博期間空氣質量高優良率的問題。
世博會后環保力度不減
“我們是借世博會的機遇,大大加強了環境的投入和工作的力度。世博會以后,我們力度依然不會減。”張全坦言,“這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上海的環境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或是說**好轉,確實還存在著不少環境問題,需要繼續加大投入;**,上海正處在社會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環境保護也是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的根本目的是讓市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北京奧運會召開期間,上海市政府就曾專門派團向北京市取經,學習處理各種壞境問題。
張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次世博會的環境保障工作,空氣質量的保障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確實也借鑒了北京奧運會的許多經驗,從監測到防控,比如說對工地揚塵、道路揚塵,以及對餐飲業和機動車污染的控制等等。”
據了解,不僅上海市,臨近的江蘇、浙江等地也在環保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包括電廠、鋼鐵、化工等重點污染源排放控制措施,并實施了數據的共享,而機動車污染排放控制和秸稈焚燒控制方面也都實現了聯動。
事實上,在上海世博會申辦之初,關于世博園區的選址問題曾幾經討論,進行了多方案的綜合比較,*終選址在上海城市中心的黃浦江兩岸區域,總用地面積約6.68 平方公里,其中控制區面積5.28 平方公里,協調區為1.40 平方公里。
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向《中國經濟周刊》回憶說:“當初,對于世博園區選址的確有過爭議,*終選定黃浦江兩岸的方案就是考慮到借助世博會機會,完成舊居住區和碼頭的拆除以及污染企業的關閉、搬遷,使之成為重要的景觀區和生態走廊,城市功能布局和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江南水網縱橫,上海近代發展的過程中,沿河沿江發展成為順理成章的模式,但水岸經濟發展同時也導致了蘇州河、黃浦江污染十分嚴重。據介紹,10年前的“世博片區”形成了住宅、碼頭、倉庫和一些污染企業等相互交錯的無序狀態。區域內共有272 家企事業單位,涉及鋼鐵、化工、發電、港口機械、造船等各個門類。
據《中國2010 年上海世博會規劃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介紹,2000 年在世博會5.28 平方公里的紅線區域范圍內,主要的工業污染源共有21 家,其中南市發電廠、上海浦鋼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廠、港口機械廠、上海溶劑廠和上海助劑廠等企業是排放量較大的污染源。
正是由于上海世博會的召開,這些原本污染嚴重的企業完成了華美的轉身。南市發電廠經改造后已經成為城市*佳實踐區的案例之一,并成為園區內大規模的區域能源中心。浦鋼集團已搬遷至寶山區羅涇鎮,成為符合環保標準的高起點、現代化精品鋼鐵基地。而江南造船廠已整體搬遷至以“海洋裝備島”為功能定位的崇明縣長興島,其原址成為上海世博會中國船舶館所在地。
每年GDP的3%投入環保
現如今,走在世博園中,流連忘返于絢爛多姿的各國場館,或許人們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上海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之一。不過,世博園區的污染“清空”僅僅是上海鐵腕治污的一樁象征性事件,10年以來,上海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堪稱巨大。
“在上海申辦、籌辦世博會期間,上海提出了4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總計投入達到了2500億元左右。”張全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透露:“在世博會申辦之前投入就大,當然申辦以后力度就更大了。應該說10多年來,上海環境保護力度一直非常大,差不多10年來環保投入一直保持著占同期GDP 3%的強度。”
事實上,4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就像是“***表”放在了上海市領導面前。2000年到2002年,**輪主要緩解河道污染、污水直排、生活垃圾污染等環境問題,加快綠化建設和重污染地區整治;**輪是從2003年到2005 年,重點提高了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能力,加快了城市綠化建設,完成了吳淞和桃浦工業區整治;第三輪從2006年到2008 年,推進了黑臭河道整治,煤煙型、揚塵和機動車污染控制,吳涇工業區整治等問題。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目前正在推進中的第四輪是從2009年到2011年,投資總金額高達820多億元,其中包括解決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問題,也涉及保證世博期間空氣質量高優良率的問題。
世博會后環保力度不減
“我們是借世博會的機遇,大大加強了環境的投入和工作的力度。世博會以后,我們力度依然不會減。”張全坦言,“這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上海的環境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或是說**好轉,確實還存在著不少環境問題,需要繼續加大投入;**,上海正處在社會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環境保護也是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的根本目的是讓市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北京奧運會召開期間,上海市政府就曾專門派團向北京市取經,學習處理各種壞境問題。
張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次世博會的環境保障工作,空氣質量的保障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確實也借鑒了北京奧運會的許多經驗,從監測到防控,比如說對工地揚塵、道路揚塵,以及對餐飲業和機動車污染的控制等等。”
據了解,不僅上海市,臨近的江蘇、浙江等地也在環保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包括電廠、鋼鐵、化工等重點污染源排放控制措施,并實施了數據的共享,而機動車污染排放控制和秸稈焚燒控制方面也都實現了聯動。